> 正文

共谋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 奋力谱写京津冀协同发展新篇章-皇冠登陆ip网址

2024-02-27 07:46

来源标题:共谋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 奋力谱写京津冀协同发展新篇章——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周年“北京社科”智库高端论坛发言摘登

编者按: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并作重要讲话。自此,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从北京发展转向首都发展、从单一城市发展转向京津冀协同发展、从聚集资源求增长转向疏解非首都功能谋发展、从城市管理转向超大城市治理……十年来,北京在推动协同发展的进程中实现深刻转型,开启了首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航程。

昨天,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周年之际,来自中央单位和京津冀三地的专家学者,在新阶段·新任务·新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周年“北京社科”智库高端论坛上相聚,共同回顾十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成就,为后续发展建言献策。本版摘登论坛上的部分发言。

立足新发展格局深化京津冀协同发展

李晓江

京津冀协同发展推进的十年间,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通过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治理北京“大城市病”,调整了京津冀区域的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减缓了城市供给压力,做到了北京城市人口和建设用地减量发展,实现了城六区人口减少200万的人口调整目标。通过设立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确定了首都功能核心区,优化了区域空间结构。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对全国人口经济密集地区的区域协同发展和超大特大城市健康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创新探索和先行示范作用。该战略是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第一个区域发展战略。同时,坚持问题导向,不只是单一地追逐人口和经济增长的目标,摆脱了多年来区域与城市发展过度重视目标愿景而忽视问题的价值取向,充分体现了新的发展理念和多元平衡的发展目标。京津冀协同发展不仅推进了区域协同和发展模式转变,而且有力推动了我国超大特大城市治理方式、发展方式、建设方式根本性转型。京津冀协同发展不仅仅是在解决京津冀问题,实际上是在解决中国城镇化、工业化下半场区域协同发展和城市健康发展问题。

发展新格局下的需求与供给发生变化,对于深化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需要就是消费活力,满足美好生活需要就是发展新动能。建议深化京津冀协同发展从以下四个方面推进。

一是与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战略相协调,更加关注“双碳”战略下的绿色低碳发展,实现减污、降碳与生态修复,实现京津冀转向绿色低碳的发展模式;更加关注气候适应与安全韧性,转变城乡发展与建设模式,提升城乡自然灾害的预警、抵御、恢复与变革能力。

二是真正唱好京津“双城记”,充分发挥天津在区域产业经济、门户枢纽经济、城市公共服务与生活服务、人居环境等方面的优势,释放天津对区域均衡发展、加快发展的动力源作用。

三是进一步推进京、津两地与河北的经济与产业合作,通过京、津的生产性服务业带动河北已经形成的制造业“隐形冠军”基础、“一县一品”特色和城乡一体的生产-就业-居住模式进一步发展,提升河北省制造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四是进一步探索北京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城六区旧房旧区有机更新后经济产业功能发展,尤其是适应年青人、“元世代”需求的国际交流、人群交往、文化体验、创意设计等新经济、新业态发展,提升首都的人群吸引力、文化魅力、社会活力和经济新动能。

(作者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特邀顾问、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原院长)

新阶段加快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史丹

十年来,京津冀三地经济发展取得较好成效。三地经济总量达到10.4万亿元,是2013年的1.9倍。其中,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重大进展。十年来,北京市先后疏解一般制造业企业近3000家、疏解提升区域性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1000个左右;2022年,北京市常住人口降至2184.3万人,连续六年保持净减少的趋势,其中城六区人口和首都核心区人口分别比2014年下降了14.24%、18.48%。2014年以来,北京流向津冀两地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超过2200亿元,京津冀三地共有5300余项专利开放许可技术实现区域共享;中关村企业在津冀两地设立分支机构超1万家,北京企业对津冀两地企业投资4.9万次,投资总额2.3万亿元,“北京研发、津冀制造”模式加速形成。但是,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还有较大的空间和提升潜力:北京的科技人才优势,天津外向开放优势,河北资源和市场优势,还没有形成有效互动和协同发展机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还不够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任重道远,新旧动能转换还需要继续努力。下一步,需要进一步把比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快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

第一,京津冀三地以新技术应用场景为抓手,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打破三地产业协作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生产要素的异地流动和重组融合,打造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协作发展。

第二,形成“1 1 1>3”发展机制,共同布局重大产业项目,在项目投融资、项目建设、项目管理和运作等方面要打破各自为政的区域局限,在条件较好的省际交界地区设立区域协同发展产业示范区,以产业布局优化促进和辐射京津冀三地经济的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

第三,进一步完善京津冀地区的产业整体规划,统筹规划京津冀三地平原、山区、沿海的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平原地区的重点为加快产业发展和战略新兴产业的布局,山区以建设京津冀绿色产业基地和碳汇为主,津冀沿海地区要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要加强天津经济发展的动力,促进京津双城拉动整个京津冀区域的发展。

第四,增强市场机制在污染治理中的作用。京津冀三地要探索大气污染损害的补偿机制和市场化调控机制,以经济手段促进企业节能减排,提高生产效率,加大绿色技术研发和应用,形成绿色生产力,培育绿色经济增长点。

第五,以推动京津冀地区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社会保障等领域同质化发展为保障,推动人才在三地合理流动,继续做好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疏解,进一步形成协同创新、产业对接、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生态,推动产业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京津冀样板。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阶段与新使命

刘秉镰

自2014年2月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共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2014年2月至2015年4月顶层设计阶段。这一阶段的重要成果是出台《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重大区域战略干什么、谁来干、怎么干、在哪干。二是2015年5月至2018年12月的实施推进阶段。主要推进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在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三个重点领域实现了率先突破。三是2019年1月至2023年4月的攻坚克难阶段。京津冀城市群推进难度加大,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工作进入更高层次。三地加大协同力度,联手打造区域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四是2023年5月至今的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阶段。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

在我国的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中,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首先,它是第一个国家层面的区域战略,目标很高。第二,它是围绕首都打造的世界级城市群。第三,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这四大中心的红利是国内其他区域不存在的。第四,京津冀是北方最优的开放平台。第五,京津冀是解决南北均衡问题的支点。第六,京津冀打破一亩三分地,是政府治理改革的示范。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任务是建成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区、示范区。完成这一目标需要在六个方面努力。

一是要提升经济发展新高度,夯实世界级城市群物质基础。构建国际化营商环境、打造统一大市场,发展民营经济,着力解决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一方面,解决干部队伍的思想问题,鼓励容错机制;另一方面,必须要优化营商环境,增强企业家信心。

二是要开创协同开放新局面。充分依托北京国际交往平台,对接天津国际口岸资源、河北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空间资源,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形成我国对外开放的高地。提高港航市场化水平、大力发展港口经济。

三是优化世界级城市群空间新格局。新“两翼”基本建成了,未来应该启动京津都市连绵带建设,成为世界级城市群的主骨架。完善综合交通体系,提高要素空间配置效率。解决中小城市功能性萎缩问题,推动实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四是构筑共同富裕新标杆。通过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和产业链协同,解决三地落差大、城乡不均衡、公共服务不匹配问题。

五是创建生态环境治理新标杆。联建环首都生态屏障带,协调好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实现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六是探索政府治理改革新示范。建立京津冀特色的管理体制和协调配合机制,向服务型政府转型(小政府、大市场),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提高就业、活跃市场。

(作者为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

推动京津冀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武义青

经过十年努力,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初见成效,雄安新区建设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美丽宜居京津冀取得丰硕成果,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持续提升。面向未来,京津冀协同必将走上更高质量发展之路,大力推动京津冀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是题中之义。

一是要充分发挥北京教育科技人才优势,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提升科技成果区域内转化效率和比重。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营造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法治环境。

二是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科学布局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加快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推动建立集群跨区域协同培育机制,将京津冀打造成为立足区域、服务全国的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增长极和产业协同发展示范区,逐渐形成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三是地方环保标准要符合实际,不宜擅自拔高。对此,应当加强政策协调配合,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强化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2月1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强调,要加强系统集成,对新出台的举措、新制定的制度开展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

四是要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借鉴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围绕更好维护公平竞争进一步提升市场化水平;围绕更好保护各类经营主体合法权益进一步提升法治化水平,持续健全法律法规体系,营造稳定、透明、规范、可预期的法治环境;围绕更好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进一步提升国际化水平。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实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营造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从个案和整体上协调解决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问题。

五是国家层面要优化教育布局,京津冀三地协同推进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三地应当加快推进各级各类教育融合发展,在更大范围、更深领域加强教育协同,不断促进京津冀人才的协同发展,形成更加紧密的新发展格局。

(作者为河北经贸大学原副校长、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省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河北省政府参事)

加快建设更美更高质量的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

方创琳

城市群是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点区和责任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美丽城市群是在特定时期内,遵循城市群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律,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到具有不同主体功能的城市群国土空间上,通过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所形成的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自然资源高效率利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既富又美的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新格局。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年来,京津冀城市群综合美丽指数由54.4提升为76.98,达到“良好“级别,年均增速为3.53%。十年来美丽城市群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取得历史性巨大成就,出现历史性转折和全局性变绿变美。城市群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重点区和典范区,未来应加快优化城市群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实现城市群生态空间山青水秀、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舒适。

一是实施“强圈”战略,以高度同城化的都市圈为鼎,推动实现京津冀城市群高度一体化。都市圈作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地位已经明确,推进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要本土化建群与全球化建群相结合,“以圈鼎群”“以群托圈”形成“都市圈鼎托型”城市群。

二是京津冀肩负城市群减碳的主体责任,建设碳中和型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碳达峰与碳中和取得阶段性战果,未来要把京津冀城市群率先建成碳中和先行示范区,编制碳中和型城市群发展规划,推行低碳城乡建设一体化、低碳能源发展一体化、低碳产业与布局一体化、低碳交通等设施建设一体化、低碳社会与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低碳市场一体化。

三是以水定群与绿色发展相结合,建设安全型城市群。以“五水”(需水、供水、污水、洪水、生态水)完成“五定”(以水定人、以水定地、以水定产、以水定城、以水定群),实现城市群需水一体化、供水一体化、污水联治一体化、洪水联排一体化、经济发展一体化、人口发展一体化、社会发展一体化、不透水地表调控一体化的绿色发展目标。

四是提升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文化传承品质,建设文化型城市群。文化是城市之魂,是京津冀城市群一体化的主要驱动力。打文化牌、举文化旗,建设文化型城市群,是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推进京津冀城市群文化传承一体化,形成文化传承-发展-保护循环链,推动文化资源价值最大化。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研究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以“六个协同”为抓手推动京津冀战略再上新台阶

陈文玲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明前进方向、提供根本遵循。京津冀区域经济整体实力不断提升,十年来,京津冀经济总量连跨5个万亿元台阶。在北京“一核”牵引下,北京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双翼齐飞取得重大进展,协同发展合力持续增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基本形成。未来,应以“六个协同”为抓手,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形成新格局,推动京津冀战略再上新台阶。

一是产业协同。应坚持积极稳妥、稳中求进,控增量和疏存量相结合,内部功能重组和向外疏解转移两手抓,持续推进产业转移和非首都功能疏解。发挥京津双城功能,把北京科技创新优势和天津先进制造研发优势结合起来,在建设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中发挥辐射带动和高端引领作用,带动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充分发挥雄安新区的创新示范区作用,带动河北在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中闯出新路子。

二是创新协同。发挥京津冀创新资源优势,完善资源流动和配置机制,共同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切实落实协同创新的制度框架和机制措施。进一步推进京津冀技术转移和科技协同创新,构建产学研协作新模式,提升科技成果区域内转化效率和比重。加快共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加强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提升科技创新增长引擎能力。

三是产业链供应链协同。营造良好产业生态,注重激发企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发挥其在创新中的主体性作用。积极搭建创新平台,推进企业跨地区创新协作,吸引头部企业聚集,推进产业链深度融合与升级。探索完善“北京研发、津冀制造”模式,加快构建“六链五群”产业协同新格局,不断推进京津冀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人才链“四链融合”。

四是基础设施协同。在交通基础设施协同的基础上,应前瞻性谋划面向未来的数字化基础设施,统筹优化布局区域内5g基站和超算底座等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区域数字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

五是公共服务供给政策协同。政府引导并引入市场机制,不断创新三地合作方式,加快推进京津冀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夯实区域协同发展基础,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六是生态文明协同。全面贯彻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持续深化区域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协同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共同建设美丽宜居京津冀。

(作者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

以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为突破口深化战略实施

赵弘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工作时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深刻阐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推进思路和重点任务。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北时强调,“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加快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路径。2018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沈阳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指出“要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加强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合作”。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新征程上,应以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为重要突破口,全面深化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

以解决空间布局和交通结构问题为重点,深化都市圈规划建设的再认识。目前,在都市圈认识和规划实践上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把“都市圈”理解为原有城市群中几个大都市对原有城市群的简单分割,未能抓住“1小时通勤圈”这个都市圈建设的核心。二是在现代化都市圈建设中,没有把市郊铁路放到应有的地位凸显出来。破解都市圈空间布局难题,应以构建“1小时通勤圈”为核心,从“轨道撵着城市走”转变为“轨道引导城市走”,以市郊铁路引导都市圈空间结构合理化。

以产业对接和创新协作为基础,推进都市圈创新链产业链融通。一是创新合作共建、托管运营、利益共享等方式,加强园区跨区域深度合作,配套完善园区公共服务体系,加强产业生态建设,让更多的企业主体愿意转移过去。二是组建京津冀大设施联盟,积极在京津冀区域布局更多国家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三是聚焦优势产业领域加强对接合作,打造一批跨区域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围绕资本、人才等要素,着力加快京津冀市场一体化建设。

以公共服务均衡化和一体化发展为支撑,推动都市圈公共服务领域改革和共建共享。在国家层面,着力解决户籍、高考、社保等方面的瓶颈约束,消除京津冀公共服务发展中的隐形壁垒;同时,加大对河北、天津公共服务资源投入的倾斜力度,促进京津冀公共服务的均衡化、一体化发展。在北京层面,加快推进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资源向津冀疏解,通过名校办分校、集团化办学、跨区域医疗联合体、名院建分院等方式,带动区域公共服务水平整体提升,破解资源要素合理流动的障碍。

以成本共担和利益共享机制为保障,完善都市圈建设体制机制。一是持续深化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工作办公室的职能作用,推动落实三省市层面协同机制确定的工作任务,协调督促各专题工作组具体任务落地实施。二是采取总部经济模式、飞地经济模式、国有背景的投资公司以股份分红等多种方式,探索建立市场化的利益分配与共享机制。新征程上,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统筹首都都市圈整体利益和各城市比较优势,高水平推进都市圈“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发展,高质量推动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

(作者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冯翀(qz0019)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澳门皇冠彩票网址的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