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北京与津冀在就业、社保、人事人才、劳动关系等领域签署31项合作协议
京津冀人社协同搭起四梁八柱
京津冀三地的群众在北京城市图书馆凭借三代社保卡成功借阅书籍
要着力加快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下决心破除限制资本、技术、产权、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各种要素按照市场规律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习近平
无需出门,点点手机,三地的优质招聘信息即可尽收眼底;同样的社保业务,三地流程和标准趋于一致;拖欠工资“一点投诉、三地联动处理”……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日前召开的“京津冀人社协同工作座谈会”上获悉,自2014年三地签署的《推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协同发展合作协议》起,十年来,《京津冀社会保险经办服务协同合作协议》《京津冀人社部门人才工作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等31项合作协议陆续出台,涉及就业、社保、人事人才、劳动关系等领域,搭建起了京津冀人社协同发展的“四梁八柱”。京津冀三地在人力资源领域优势互补、共建共享,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加快了京津冀人社一体化进程。
“让京津冀三地居民共享发展成果,是推动协同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年来,我们加强与津冀两地人社部门深度对接,建立健全常态化合作交流机制,并专门组建了京津冀人社协同专题工作组,为就业、社保、人才人事、劳动关系领域各项政策落地落实提供坚强保证。”市人力社保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清旺这样说。
“通武廊”等招聘品牌被打响
就业,是人力社保部门的重中之重。如何在三地协同中,激发就业新活力,成为人力社保部门的重要抓手之一。高师傅今年五十出头,是一名焊工,家住北京通州区西集镇。近几年,随着北京市以及通州区产业结构调整,他赋闲在家。“还有一膀子力气,总想找点活儿干。”
西集镇便民服务中心的就业服务专员进村走访时得知了高师傅的求职意愿,便通知他参加相应的招聘活动。在一次“通武廊”招聘会上,高师傅看上了香河县鑫山钢结构有限公司的焊工岗位,“工资7000元,而且香河离通州近,比去城里上班还方便呢”。经过面试,高师傅如愿入职。
受益于“通武廊”三地“就业一体化”加速发展,近年来,三地通过联手举办招聘洽谈会等举措,打造了多个招聘品牌,不但让越来越多高师傅这样的求职者实现了就业,也为三地企业带去了便利。大厂回族自治县就业服务中心主任李申龙时常带着县里有规模的企业参加“通武廊”招聘会。李申龙介绍,一些企业的编程岗位月薪能到15000元,“薪资挺有吸引力,企业hr也普遍反映三地联手的招聘会求职人数多、素质也更高”。
十年来,“通武廊”“通宝唐”“房涞涿”这些耳熟能详的招聘专场进入京津冀百姓的生活,三地人社部门通过共同发布人力资源市场供需信息、现场及网络招聘等方式,为区域内企业、劳动者提供优质就业服务。据统计,2023年,京津冀联合举办线上线下招聘活动156场,共享招聘岗位信息30余万个。
而在跨省的劳务协作机制方面,三地协同的步伐更为坚实,推动着人力资源在京津冀地区高效有序流动。为发挥河北劳动力大省优势,推动河北“供给端”和北京“需求端”精准对接,满足北京市生活性服务业不断发展的用人需求,京、津两地每月分别向河北推送3000个以上就业岗位信息,目前河北在京、津就业的农民工达129.3万人。
“明显感觉这些年来京工作的老乡越来越多,老家那边有人送,北京这边有人接,他们找工作越来越方便。”河北保定人、北京仁友家政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郭海艳说。
更多业务“同事同标、跨省通办”
随着人才在京津冀三地高效有序的流动,社保领域的互联互通就成为提升京津冀地区群众获得感的重要指标。
“养老保险转移曾经是我们最头疼的事,业务办理周期长,还要两地折腾好几趟,几任社保专员都拖着不想办。”回忆起几年前往事,天津泓德汽车玻璃有限公司负责人曹先生感慨万千。据了解,这家公司曾位于北京市通州区,因城市功能疏解整体搬至天津市西青区,当时职工都在北京参加社会保险,需要把北京的养老保险转移到天津市。按照政策流程,职工要先在北京打印参保凭证,单位收齐后统一交到天津市社保中心,开具联系函后邮寄回北京。北京社保部门收函后,才会将信息表和相关费款转至天津,等到天津社保部门收到纸质表再录入,这个流程才算走完,整个过程几乎要耗费三个月。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的推进,不少企业遇到了和曹先生同样的问题,为了破解这一困难,京津两地签署了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合作协议,推出了养老保险转移接续数字化经办服务模式。京津之间的养老保险转移接续业务自收到转移人申请后,在15个工作日之内就能办结,甚至更快。最终,仅用12个工作日,曹先生公司120多名员工的养老保险就从北京顺利转移接续至天津。
养老保险转移接续打通“高速路”,得益于三地社保经办机构之间密切的沟通与交流。据了解,着眼方便群众办理社保业务,京津冀三地畅通人社部门数据共享渠道,在社保待遇资格协同认证等8个方面开展合作,为产业疏解、人力资源有序流动打下坚实基础。
不仅如此,三地企业参保职工办理养老保险关系跨省转移只需在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提交申请即可实现,十年来,三地间累计转移接续31万人。
同时,三地加强劳动能力鉴定合作,发布京津冀工伤保险协议机构名录,提供视频鉴定、异地上门鉴定等服务,区域内异地工作人员工伤后可就近就地进行劳动能力鉴定。
而在2024年的新年伊始,三地又联合发布首批《京津冀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同事同标”事项清单》,15项高频社保服务事项实现“同事项名称、同受理标准、同申请材料、同办理时限”。
下一步,将进一步在经办流程上做减法,在服务方式上做加法,实现更多社保业务“同事同标、跨省通办”。有序做好疏解至雄安新区单位的社保经办服务工作,联合开展“一对一”社保专员服务,逐步实现社保经办无差别办理、便捷化服务。
劳动者维权享“同城”体验
在推进京津冀企业协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方面,三地人社部门不断出台文件,为跨区域经营企业规范劳动关系提供指引并创新服务方式。
继2018年三地联合发布《京津冀劳动合同参考文本》后,2020年底又出台了《京津冀集体合同参考文本(用人单位版)》,统一了三地企业合同文本。跨京津冀三地的一些企业表示,集体合同制度搭建了劳动关系双方对话平台,将矛盾由事后解决变为事前防范,解决了法规未能涵盖的具体问题与诉求,也是用人单位对接法规要求补足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短板的必选项。截至2023年底,北京市京津冀集体合同已覆盖职工12.5万人。
2016年10月,三地联合出台了《关于京津冀劳动人事争议协同处理工作的意见》,确定建立跨区域争议案件就地处理及时化解机制,自此翻开劳动人事争议协同处理的篇章。
十年来,三地积极推进跨区域劳动人事案件处理统一化、标准化、法治化,建立跨区域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就地处理及时化解机制、突发事件协同处置机制,推动重大疑难案件稳妥、高效解决。
1月15日,来自河北保定的胡某在线反映,河北某公司拖欠工资6600元。在收到投诉后,因其实际用工地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他的投诉在河北省级、北京市级及北京市经开区执法部门间快速“云”跑路。1月17日,胡某的问题得到处理。拖欠工资案件的跨省联动操作,让像胡某一样的众多劳动者实现维权少跑“腿”。
早在三地劳动监察部门协作开展之初,就推进研究京津冀地区拖欠劳动者工资异地投诉办法,在案件查处上采取“一点投诉、三地联动处理”的模式。“三地的劳动者,在三地任何一处工作,如果用人单位拖欠工资,在有证据证明的情况下,可以就近就地投诉。”市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7年3月,《京津冀地区拖欠劳动者工资异地投诉办法(试行)》正式出台,建立三地联动举报投诉平台,“居住地投诉,工作地办理”的维权模式成功打造。尤其在2020年12月“全国根治欠薪线索反映平台”开通后,劳动者维权更便捷。“三地劳动者可以通过手机端随时随地提交欠薪线索,三地监察部门会对欠薪线索处理情况全程监督,确保欠薪问题得到及时有效解决。一句话概括就是,投诉一键即达,维权快速响应。”
现场
“一卡通”应用场景将在京津冀持续拓展
点击“借书”按钮、插入社保卡、输入密码、将图书放在感应区上,显示屏上立即显示出借书成功的信息。近日,在北京城市图书馆一楼的自助借还机上,几位来自京津冀三地的群众凭借三代社保卡成功借阅书籍,来自河北省雄安新区的牛女士就是其中之一。“以前要带身份证办理读者证,现在我拿着雄安的社保卡就能在北京这里借书还书,非常方便。”而推动实现社保卡一卡畅行京津冀正得益于十年来京津冀人社协同发展的基调。
据了解,去年年底,京津冀三地在石家庄签署《京津冀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卡通”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进京津冀“一卡通”建设。根据协议,三地将共同编制京津冀“一卡通”应用的统一目录清单,推动京津冀区域内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及社会保障等领域实现一卡多用、区域通用。
而在今年1月底,北京市也启动了第三代社保卡试点换发工作。按照“稳妥推进、自主选择、衔接顺畅”的原则,先在西城区、石景山区、怀柔区开展试点换发。与现有社保卡相比,第三代社保卡在技术和安全方面进行了优化升级,增加了国密算法和非接触功能。在保留原有的就医购药、自助查询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第三代社保卡还可作为身份凭证,凭卡办理人力社保领域的各项服务事项。同时,还增加了交通出行、公园年票、金融服务等功能,真正实现第三代社保卡功能上的社会保障“一卡通用”、医疗健康“一卡通刷”、交通领域“一卡通行”、文化旅游“一卡通享”、补贴资金“一卡通领”、金融服务“一卡通付”。
王清旺介绍,下一步,将继续推动三地社保卡跨省通用、一卡多用、线上线下场景融合发展。结合三地市民对区域公共服务便利化的需求,以旅游观光、文化体验为重点,持续拓展“一卡通”应用场景,实现持卡进博物馆、进公园。联合开发三地共享的应用场景电子地图,不断优化用卡体验,让社保卡在京津冀从“通用”到“好用”,让京津冀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摄影/本报记者 袁艺
内存
京津冀人力社保协同发展十周年大事计
2014年 三地人社部门建立合作关系,签署《推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合作协议》,明确加强区域就业合作,推进社保服务一体化,促进人才资源对接等。
2015年 京津、京冀两地分别签署《加强人才协同发展合作协议》《服务业人力资源输出项目对接合作协议》,加快合作交流,促进区域人才有序流动。
2016年 签署《关于京津冀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资格互认协议》,明确在国家设定的职称系列、等级范围内的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资格互认。
2017年 召开京津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协同发展第一次部省(市)联席会议,建立部省联席会议机制。《关于京津冀劳动人事争议协同处理工作的意见》,首次建立了跨地区劳动保障监察案件协查机制、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就地处理及时化解机制。
2018年 三地发布实施全国首个人力资源服务区域协同地方标准。联合发布《京津冀劳动合同参考文本》,首次统一规范三地劳动合同文本。签订《工伤保险工作合作框架协议》,首次开启工伤保险工作合作。
2019年 签订《京津双城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合作协议书》。京津双城养老保险关系转移业务办理取消纸质业务表单邮寄,通过人社部转移接续联网信息平台交互电子数据,压缩业务办理时限。
2020年 试点在迁安地区建立集团驻迁安矿区社会化管理服务中心,为驻迁企业退休人员就近就地提供社会化服务。
2021年 签署《工伤认定委托(受托)调 查核实工作协议》,明确京津冀人社部门工伤认定委托调查核项互托互认。
2022年 在雄安新区举办第四次京津冀人社事业协同发展第四次部省(市)联席会,首次将雄安新区纳入部省联席会议机制。
2023年 成立京津冀人社协同专题工作组,印发《京津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协同专题工作组运行机制》。京津冀首次联合发布《京津冀工伤保险协议机构名录》,京津冀工伤职工在三地间办理异地居住就医申请等业务时,可随时查阅并自行选择《名录》内的工伤保险协议机构进行备案。
2024年 印发《京津冀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同事同标”事项清单及办事指南(第一批)》,围绕社保高频业务,推出首批15项京津冀社保公共服务“同事同标”事项。